English

风雨中的磐石

1999-12-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希全 我有话说

12月4日晚上9时40分,记者赶到位于北京南郊的北京观象台时正好赶上观测员罗永春在观测场进行气象仪器检测。

身穿棉大衣,手持手电筒,一一细心检查温度表、气压表、辐射仪等多种仪器,罗永春这样说:“这种检测每小时一次,风雨无阻,必须保证这些仪器的正常运行。”在凛冽的夜风中,他的声音宁静而沉着。

回到地面观测室,已是9时56分。他坐在桌前,又忙碌起来。

此时的罗永春已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从上午9时到5日凌晨1时30分,在这段值班时间里,他都要通过多种仪器进行地面各种气象观测。而对仪器测不出的一些天气现象,如空气能见度、云状等,他还要进行目测,并把有关数据编成气象电码,再准时发报给北京气象局和国家气象中心,一分钟都不能耽误。

这样的发报,每天要进行8次,每3小时就有一次,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如果出现异常的天气现象,则必须立即将有关数据编报发出。除此之外,罗永春和他的同事们,还要经常地向民航和地质部门提供气象信息报告。

由于观象台没有食堂,他上班只好自带午饭和晚饭。

不知不觉已是12时10分了,罗永春又忙着编制北京观象台地面观测室1999年11月的观测报表。

离地面观测室不远,是高空观测室,这里每天要在晚上7点15分、夜里1时15分、早上7点15分进行3次高空气球探测。此刻这里灯火通明,仪表闪烁,已完成第一次施放任务的两名工作人员,正为第二次施放紧张地忙个不停。

1时15分,一颗系有小型探测仪的直径达两米、桔黄色的高空探测气球腾空而起,向着天空深处飞去,两名工作人员立即返回室内,眼睛紧紧盯着各种仪器。在这之后的两个小时里,他们要跟踪传回来的各种数据,并要准时编报发出。

1时40分,记者返回到地面观测室,罗永春已完成了11月的观测报表,20多张,20000多个数据。前来接班的是蔡科长。她4日也上了一天的白班,接班后要干到8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